《把时间当朋友》阅读笔记

date
May 10, 2021
slug
notes-of-time-as-a-friend
status
Published
tags
读书笔记
summary
type
Post

第零章 困境

现象

本章阐述了两个现象 1. 一个缺乏注意力的人尝试认真去学习看书时,会被各种事情转移注意力,导致无法按时完成自己的目标。因此作者认为,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设定一个“死期”(deadline)。2. 学生在某些事情上勤奋又在某些事情上懒惰。例如,宁愿背几十篇范文在考试中抄袭,也不愿在自己独立思考后写出一篇。

问题

  • 第一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1. 没有按时完成任务
  1. 错误估算所需时间
  1. 执行中出现了意外
作者认为这些问题并不像其表面看起来一样那么容易解决。
  • 第二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学生产生的对于“没时间了”, “时间不够了”恐慌和压力是主要原因,这两者使得学生变得勤奋又渴望简单轻松的捷径。

解决方法

作者以“想要打开一把锁,就要找到钥匙,而钥匙并不会正好就插在锁上”为引子,告诉了读者一个经验性道理,即,对于有的问题来说,死扣问题本身并不会帮助想出解决方法,方法可能来自其他与问题无关的方面。
随后,作者解释了,问题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自身。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于管理自己而非时间。

提醒

作者在本章最后提醒了读者 人们很难接受与自己已有知识矛盾的信息和观念 的现象,并表示本书中很多知识可能都会与读者已有的经验向相左。

第一章 醒悟

作者观点

  • 我们大脑的思维能力非常非凡,具有思考自己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元认知。
  • 一个人可以把自己分成两个部分,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当别人的评价与你自身的不符合时,你就可以发现自己身上有自己不知道的地方。至此,作者更进一步,通过个人的认知与别人的认知,把个人分成四部分。
  1. 自己知道 别人知道
  1. 自己知道 别人不知道
  1. 自己不知道 别人知道
  1. 自己不知道 别人不知道

概述

作者提出,一个人可以仅仅通过自己的心智意识到,尽管不知道具体是什么,自身存在这样一种事物,任何人都不知道,包括这个人自己。
于是作者认为,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因为我们可以,并且意识到我非大脑,大脑只是自我的仆人。作者表明读者应该开启心智,而心智的开启源于认识一系列正确的道理。并且,也指出读者应对事不对人,纠结于道理本身,而非讲道理的人。作者表示开启心智的人,能在对未来未知的情况下,做出较好的选择。
作者指出,一对相反的决定可以由同样的原因做出,其影响的因素就在于心智。假使我们要看穿,摆脱自己的局限性,这就需要用到心智的力量。

评论

多年后的今天,李笑来老师当初肯定没想到,“对事不对人,纠结于道理本身,而非讲道理的人”会用到自己身上。不过李老师这句话说的确实对,所以本书还是值得看的。

第二章 现实

作者观点

  • 读者应戒骄戒躁,特别是戒躁。现在每个人都期望速成,这源于人自身的天性,社会风气的引导,以及对于“有些阶段是无法跨越”这一概念,缺乏认知。也是因为根据调查研究指出,个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在五十岁前都是在逐渐下降的。作者安慰了读者,表示从统计学上看,大部分人都是不快乐的,读者并不孤独
  • 面对欲望,解决办法在于“换”,利用好已经有的东西,以其为基点,向想要的东西出发。
  • 完美并不存在,唯有行动才是真。
  •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相比较下,选择正确的事情要比用正确的方法重要。
  • 根据现实大多数情况都符合统计学的正态分布估计,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庸人,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许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是最坏的。
  • 接受资源是稀缺的,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要接受并且记住这些原则,这会使你脚踏实地。
  1. 速成绝无可能
  1. 付出才可能有收获
  1. 完美永不存在
  1. 未知永远存在
  1. 现状无法立刻摆脱

行动

  • 在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时常提醒自己有什么。
  • 不要害怕未知,要学会适应未知的存在。
  • 面对不懂的问题,记下来,继续前行。
  • 我们都无法立刻摆脱现状,所以应接受现状,学会如何让自己快乐。

第三章 管理

任务超时

作者指出一个现象,即现实所需的时间总会超过花费的时间,这源于以下几个问题:
  • 现实充满着各种没有应对措施的意外
  • 因不熟悉导致对陌生任务所需时间的错误估计
解决方法:要学会判断对任务的陌生程度,这对于估算时间有帮助。

开始任务的时机

作者认为,开始一个任务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现在),并且
  • 不要拖延
  • 在意他人的评价
  • 克服内心的恐惧。
且表示,客观上看时间的消逝是匀速的,但主观上看,时间的流逝是不断加速的。

提高任务效率

作者认为,提高任务效率的办法在于直面困难,快速解决事情简单的部分,然后全力对付困难的部分。

做事方法

做事情的时候要关注步骤,有具体详细的计划,比如一个任务的何事,何因,何法三个属性。其中何法往往是最重要的,要
  • 详细
  • 具体
  • 拆分
  • 安排具体的时间
  • 学着像一个项目管理者思考

提高做事效率

通过对事件们是否是机械还是非机械的判断和划分,来决定是串行还是并行的处理,从而提高效率。
对每天重复出现事情进行分析,是否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

时间管理

对自己每天花费在任何事情的时间有大概的估算,记录下来。
要记得对未来事物作安排,并且在安排时决定任务的重要程度。一个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在于完成它是否对达成目标真的有益。
安排计划很重要,大部分人不是倒在执行计划上,而是直接倒在了安排计划上
计划成功的前提是目标现实可行,通过与他人对比来判断。
长期计划是种能力,需要不断的实践才可以习得。
并非事事需要计划,有的是事情直接去做远比费心做计划结果什么都没做要强。
对自己计划要有一个评价标准,一个验收机制,这点很重要。

对抗缺陷

学会使用列表这种工具来对抗大脑自身的缺点。
注意自己做任何事的流程,使得你有机会去优化。
对重要的事情进行预演。

第四章 学习

概述

作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投资回报最高的行为,并举出了几个例子作证。

学习途径

  • 体验(五官的感觉)
  • 试错
  • 观察
  • 阅读
  • 正确的思考

作者观点

  • 正确的思考方式相当重要,可以通过阅读科学相关方法论的书籍来培养。
  • 个体和群体的经验都存在局限性,并且有的知识与已知的经验是对立的。
  • 一个人要学会文字运用能力,通过阅读获取更多知识,学会逻辑,使用科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才可能成长。
  • 自学能力很重要,而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并且有关说明文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转换成真正价值的根本。(也就是实践学习到的技能,单纯学习并无价值)
  • 学习的进程,并非线性变化,而是不规则变化,类似进两步退一步,不要因为对学习进程的错误理解放弃。

第五章 思考

概述

  • 独立思考非常的重要,并论述各种思维逻辑上的错误。
  • 成功者的经验往往带着偏见,往往失败者的经历更加给人启发。
  • 停止后悔,拒绝“要是……就好了”的想法,过去的事情无法更改,但未来的事情也许可以避免,需要在当下做出正确的行动。

第六章 交流

倾听

在本文开头,作者论述了倾听的重要性,解释了每个人在倾听时的各种问题 * 走神 * 误以为自己听懂 * 过早质疑 并给出如何提升自己的倾听能力 * 增加自身的判定类知识 * 克制过早质疑的倾向 * 利用多余的脑力对对方的话语作回顾和预期 * 分清对付阐述的时事实还是看法 * 不打断诉说,给予合适的反馈

说话

在关于说与不说的议论中,作者指出了一个现象“同样的道理,不同的人说出,其令人信服的程度也不同”,所以劝诫我们说话时要思考能不能说,该不该说,说出来别人会不会听。并建议我们努力积累自身,增加自身话语权。

讨论

作者介绍了什么是共生状态(我即世界,我的感觉就是世界的感觉),并指出我们时常会回到这种状态,并提出如果要摆脱共生状态,就要不断寻求真相,寻求真相就意味着讨论,接着作者介绍了三个讨论原则。
  • 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
即遵循理性讨论原则,立刻停止讨论,一旦自己或者对方开始不遵守以下守则
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不做人身攻击。保持主题。辩论时要用证据。不要坚持错误不改。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对话要有记录。尽量理解对方。
  • 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并不属于某个人或集体
我们应当谦虚,承认自己的无知,小心那些“觉得自己掌握真理的人”也就是自以为是的人。
  • 真理永恒,然而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在不断变化
停止与带有“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吗?”这种想法的人的讨论。讨论的结果应当是事实,也就是剔除掉看法中主观的部分,只留下客观的部分。

更好的交流

作者提出,人与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并非看起来的那么容易,很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增加一个反馈机制,接收信息的人用自己的理解,话语复述给对方,以此确定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注意在此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稻草人谬误

经验主义

作者指出,我们经常会因为自身感官的缺陷而产生错误的意识,“此处应有图片”,所以我们应该时常反思自身。
摆脱经验注意的第一个技巧,就是意识到“了解经验的局限性”,然而要保持时时刻刻的警惕,防止出现“手里有把锤子,看什么都想钉子的现象”。
通过记录,防止遗忘曾经的经验,错误,以及好了伤疤忘了疼。
通过观察别人和阅读来汲取他人的经验。
注意有的经验需要时间,比如女性生孩子的经验,必须要等40周左右,这是无法跨越的。

个人积累

使用类比来理解未知。
耐心等待以获得不能跨域时间的经验。
多看书提高自己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第七章 应用

观点

作者指出,人们常常对一件事感兴趣不是因为自己真的感兴趣,而是因为自己擅长做那件事,借此阐述了兴趣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的观点。
作者先是批判了学生过分关心方法的正确性和巧妙性的心理,并以自己的父亲和钟道隆先生,李阳,俞敏洪,几人学英语的经历为例,表示这几人的成功的主要原因并非方法的选择,而是坚持不懈。

痛苦

作者指出痛苦是一种杀伤力很大的情绪,并指出,我们总是把自己当成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对别人的痛苦很难感同身受(实际上,鲁迅先生也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吵闹”),提出了消解痛苦的方法
  • 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最痛苦的人
  • 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 意识到自己并不孤独
并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不应该害怕痛苦:
  • 人类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会自动遗忘痛苦
也提醒我们这种机制也有坏的一面,会使我们忘记教训,所以我们要在痛苦的时候进行记录,以期未来警醒自己。
由于大脑会自动遗忘痛苦的事情,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运用心智的力量让自己在快乐的心情中进行学习。

幸福

作者认为,通过比较得来的快乐终究会失去,成功的快乐也通常无法持续。而成长带来幸福感则更为兼顾踏实。(实际上《原则》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海明威也说过:使人高贵的并非比他人优秀,而是比昨天的自己优秀)

运气

作者认为,不能迷恋运气,面对好坏运气的态度应该是”猝然临之不惊,无故加之不怒“,并引用了一个有趣的心理学的现象,相信好运气的人,生活并不会变得更好,而相信坏运气的人,生活确实会变得糟糕。幸运的本质是“当你准备好的时候,机会来了”

人脉

也认为,不要迷恋人脉,作者提出了”只有优秀的人,才会拥有有效的人脉“。与其过分追求人脉,不如追求提升自身。(这里用我以前在知乎看的一句话总结下,“你自己不牛逼,谁隔着八竿子打不着的圈子找你”

自卑

作者介绍了自卑的产生以及背后的原理,并提出了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方法 1. 停止嘲弄他人 2. 忘记自己的优点(即保持谦虚,低调) 3. 使用特点这个中性词来替换优点和缺点 4. 适当放纵下自己的情感

积累

作者指出了积累的重要性,借助于复利这个概念,以及复利在经济学中的表现类比到现实中,告诉读者长久的积累最终会迎来大爆发,即厚积薄发,并且积累越早开始越好。
并认为,灵感并非真的是无中生有,而是积累后才会有的产出,并解释了背后的生理学原因。

生活中的误区

作者以世界上不存在效率100%的机器作为论点,提出了人同样不可能在一天中保持100%的效率运转,所以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要合理安排每天的计划,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
作者认为读者应该把生活的节奏放慢一点,因为读者总是想着速成,而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最后往往都会放弃。正确的做法是提前预知自己所需要的技能,制定合理的计划,一点一点接近目标。
作者提醒读者任何事物都可能物极必反,并劝诫读者不要盲目的减少睡眠时间和与家人交流的时间以及自己的社交时间。
作者认为,证明自己没错,但是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是有错误的,解释道如果一个人是出色的,别人自然会看到。如果一个人是平庸的,也不需要证明自己平庸。一个出色的人如果要可以证明自己,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小人的嫉妒。并指出一个心里现象,人总是倾向于夸大自己的贡献。
作者认为,获得证明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当想明白这些以后,我们的心态就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控制能力了。

其他

作者阐述了自己的一个原则,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盲目。作者觉得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这样做会使得我们进入一种不需要他人鼓励的状态。

读后感

在成功学成为贬义词的今天,李老师不愿称呼本书是一本成功学的书也是合理的,虽然它是,但这并没有降低本书的价值。
尽管李老师现在人设崩塌,但本书中的诸多观点,确实有可取之处。这本书还是有其价值的,作者对于自己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确实给出或者尝试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解决方法。这是本书和其他成功学书籍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本书并不是那种告诉你“努力就会成功”,但又不告诉你怎么努力的成功学的妖艳贱货。所以本书依然值得一读,它确实开悟了读者的心智。
本书有几个问题:
  • 书籍的内容安排
  • 主题和部分内容没有联系
有几章的标题只是其部分内容的概括,有很多无关的内容,尽管这些内容有价值,但是作者在书籍结构的安排上有很大的问题。这导致了,如果读者的阅读水平不高,很难在结构混乱的章节提炼出作者的观点,看法,导致无法全盘理解作者的意图。更严重的,甚至可能无从想起那一章写了什么。(比如我,要不是针对每一章作了总结,真的很难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论证)
希望阅读本书的读者注意这一点,注意总结作者的观点,如果只是跟着书走,是很难有收获的。

© 何云飞 2021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