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
The weirdest part of growing old is still feeling so young - Keep Rolling On
大学生活
天地藏蜗壳,浩瀚书一页。乘风逐浪去,唯有赤条条。 —— 艾梅达尔
2017 年,我的大学生涯开始了。
回想大一,我做的唯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因为想追女生加入实验室。随后看了 CS50 公开课,通宵用 Flash 糊了个天上下男人的动画,当作面试作品进入了实验室。
结果当然是喜闻乐见的,想追的女生根本没加入实验室,而我则一直留到了毕业。
实验室给了两条学习路线让我们选,分别是前端和后端。当时的我对这些了解的不多,在简单的学习了 Java 和 JavaScript 后,我实在忍受不了 Java 的啰嗦,选择了去学前端。
2018 年,大二。
这一年,总是让我想起进退两难的泥沼——每迈一步都几乎把整只鞋陷掉那般滞重而深沉的泥沼。而我就在这片泥沼中气喘吁吁地挪动脚步,前方一无所见,后面渺无来者,只有昏暗的泥沼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 渡边彻
这一年,感情和学业上的事情压得我一度喘不过气来。村上说过“从事写作文章这一作业,首先要确认自己同周遭事物之间的距离”,我想这段话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适用的。可惜,我始终无法把握好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因此总是造成自己与他人的困扰。
此外,前端技术栈的学习也是导致我焦虑的直接原因。前端知识繁多又精简、杂乱又体系化,轻底层又重基础。这几个矛盾点使得我既无法安心于正在学习的知识,又对将要学习内容感到焦虑。
如影随形的焦虑感又使得我总想走捷径,然而这种走捷径的想法更反而使我更加焦虑。在这种状态下得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期间,我看了《原则》这本书,大受触动。在迷茫的时间,做任何事情,我都会机械式的遵循这本书的建议。这种无脑的接受,确实导致了一些社交方面的问题,但是从我的个人结果来看,按时起居,静心学习,无需思考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意外事件,利远大于弊。
2019年,大三。
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 王二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大二各种事情的风波带来的影响远比我想象的要持久,尽管记忆随着时间模糊,可是相关的感觉依旧留存,那是一段浑浑噩噩的日子。尽管后来,在女友的陪伴和帮助下,我走出了那段低沉的时间。但也不是全无后果,我的春招之路几乎废掉,没有投递任何公司,等到后面投简历时,几乎没有回应。
求职
想做法师,哪怕是最蹩脚最愚蠢的法师 —— 只要是法师就行了。 —— 斯布雷斯
我的求职之路充满着各种机缘巧合。说实话,由于大三的颓废,我个人其实已经准备放弃春招实习了,直接秋招听天由命了。然而,某个正在黑暗之魂里受苦的下午,字节懂车帝的 HR 联系我,问我是不是该实习了,要不要来面一下。
收到电话时,我是比较奇怪的,因为我没有投递过相关简历,只在 v2 上发过一个求修改建议的简历,不过当初因为离学期结束还有好久,后来就基本上忘了这回事,想想可能是 HR 刷到了,就给我发了面试邀请,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对于这个意外的面试邀请,我个人其实是准备放弃的,当时正在和冷冽谷玻尔多激战,就稍微推辞了下,说想再等等,准备推掉。不过 HR 说话很直接,说再等等春招都结束了。我看绕不过去了,就答应了,不过希望推迟一个月左右,进而好好准备一下。现在想想,很感谢当时 HR 的坚持,没有这件事的话,很可能后面所有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在接受了字节的面试之后,便开始好好准备复习前端知识。想了想,如果我只为了一场面试努力,那这个努力的 ROI 会不会比较低?然后又海投了很多简历,并且把简历再次发到 v2 上需求建议。投的有大厂,小厂,也有小而美。不过现实很骨感,当时已经是春招末期了,所有投往大厂的简历都杳无音信,剩下的就只有即刻,有赞和多抓鱼回了我。
即使现在,还是为被封杀的改版前的即刻可惜。春招后的那段时间,我刚好得知即刻恢复了,上官网看了下,发现即刻正在招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投了下。一面时和面试官讨论自己简历上的项目,被面试官吊打了 300 回合后,告诉我一面过了。后来二面 CTO 面的时候,当时字节的实习 offer 已经下来了,就和面试官聊了下,面试官人挺好,也觉得刚毕业进大厂机会会更多点,就婉拒了。
多抓鱼则是我一直觉得理念和用户体验都做的非常好的公司,春招前我就给多抓鱼写了邮件做了笔试题,但是一直没有音信。一直等到春招末期,才有 HR 联系我有没有时间参加面试。那个时候也是大厂的 offer 已经下来,就没有后续了。
期间也拿了有赞的和一些其他小厂的实习 Offer 。有赞是我第一个通过面试确定给我发实习 offer 的公司,我拿到那时候开心的不得了,觉得有个工作干,已经很不错了,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值得挑挑拣拣余地。
随着日子一天天接近约定的字节面试时间,我突然收到了腾讯的面试短信,看了看时间就在当天中午,接受了之后,当天就面了两面,一面是同事,二面就是我在腾讯时的 leader 。不过面试的时候还不知道这点,只觉得面试官说话交流非常和蔼,大大减少了我面试的紧张感。三面是其他组老大交叉面。最后还有个总监面,面试官是河伯大佬,本来以为总监面都是谈人生说理想,结果又被怼了一遍技术。
后面到了字节面试的时间,被两个面试官在技术深度上反复吊打,勉勉强强面完了。
过了一段时间字节和腾讯都给我发了 offer ,本来已经决定去字节了,连入职信息都填了。结果,那段时间北京疫情又爆了一次,当时看到说新冠即使治好了也有后遗症,恐惧感猛增,最终还是决定去了腾讯。
实习
我啊,是个兴趣使然的英雄。 —— 埼玉
腾讯
到了腾讯后,是在 ivweb 团队。同事说我很幸运,当时我的 leader 船爷刚好转到这个部门,手上多了几个 HC ,恰好看到我的 v2 上的简历,才给我发了个面试邀请。
我在 ivweb 的那段时间从同事,导师,leader 身上学会了很多东西。 南哥,ziv 哥,andy 哥,还有我的 leader 船爷,教会了我怎么做事和做技术,是我职业生涯的领路人。不得不说,腾讯的新人还是很好的。
我进去的时候, leader 和导师找我谈话,说了下组内正在做的事情,leader 正和 andy 哥搞云渲染组件和基于 BigPipe 原理的流式 SSR ,很像 ReactDOM 今年在搞的 Fizz。本来是准备让我去做错误监控方面的事情,见我对这个更感兴趣,便调我过去一起研究云组件了。
研究期间,我发现 BigPipe 竟然是 Facebook 2009 年就提出来的东西!便开始有意识的扩大自己的信息来源,看国外最新前端分享,那个时候我才觉得自己能跟上前端发展的脚后跟。拜此所赐,也大大扩充了知识面。
那个时候,我发现尽管组内的技术栈是 React ,却没人用 Immer 这么好用非常棒的库,就在组内做了一次关于 Immer 的分享 。
期间痴迷 TypeScript 和 Redux 做了很多类型体操训练,一直在研究如何多快好省写出类型正确的 Redux。
对 Rust 感兴趣,写了篇 在 2020 年用 Rust 写前端什么体验 ,算是浅浅尝试了下。
还有幸正好赶上 TLC 大会举办,充当了一次工作人员,近距离接触了亚顿、贺老、于航,死月和狼叔等大佬,非常 nice 的跟死月、狼叔合了次影 :) 。
快到了秋招日子的时候,leader 很开明的说了,想面其他公司就面,面过就大大方方的讲,不要做败人品的事情的就行。对我自己来说,我当时在腾讯待的很舒服,也没想着去看其他机会。期间的话,主动找过我的只有阿里和字节。阿里没过就不多说了。
字节给我打电话说,因为过去面试已经通过一次了,这次有个直通终面的机会,我开始是不想答应的,因为觉得没时间,后来 HR 又强调了下直通终面,我想了想要不试试吧。不过,虽然腾讯工作上的事情不多,但我想要做的事情很多,所以我觉得根本没时间,就自然给 HR 讲了下,说只有晚上 10 点有时间。话说出口以后才觉得不合适,本以为 HR 会放弃,万万没想到,竟然答应了。然后就某一天晚上和现在的 leader 聊了聊,一天后, HR 说我过了。所以又是一件凑巧的事情。
后面开奖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腾讯那一年平均给的都很低,也不接受 argue,就这样离开深圳,去了北京字节。那之后的第二年,腾讯就全面上调了应届的待遇,加薪加房补,可惜都是后话了。
字节
在字节的一些感觉:
- 飞书真的好用
- 员工间的壁垒几乎没有,字节飞书内有很多主题群 ,你可以看到很多大佬在讨论各个主题的问题,没有距离感,光是看就能学到很多东西
- 坏处是,和大佬的距离很短,很容易感到差距,焦虑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东西
- 平等沟通,正确导向
- 成长是自己的事情
随便说说
在自己前端学习路碰到过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结合最近的经历,不由得令人感慨,优秀的人总是会以你意想不到方式出现在你面前。
我在大学期间看到徐飞大佬写的他们为了解决前端数据一致性和级联式更新的问题使用了 RxJS 开发 temabation SDK,这个 SDK 的主力作者是太狼(Brooooooklyn)。后面一直很迷 RxJS,还在腾讯做过 RxJS 的分享,可惜没有实际应用的机会。
在腾讯实习的时候因为 Deno 和出于兴趣学习 Rust 期间,在想 node + rust 会不会很有搞头,然后看到了太狼搞的 napi-rs 项目,也看到了利用 rust 加速编译的 Typescript 的文章 。当时看这些东西的时候完全没想到会和大佬有任何交集。
后面来到字节后,在类型体操群里聊天的时候看到 Brooooooklyn 的头像很熟悉,点开后才终于把 Brooooooklyn 和太狼两个名字联系在一起,才发现原来大佬也在字节。
学习 Vue3 的时候了解到 Anthony Fu ,博客里的文章写的都很有意思。一天在飞书体操群里搜某个体操思路的聊天记录,看到了大佬的头像,点开后写着[已离职],才发现也在字节待过。现在看着大佬全职做开源 ,既羡慕又佩服。
我刚入职的时候, HcySunYang 大佬还在字节,因为业务上的事情也有点交集。第一次听见他名字,了解他是 Vue3 的核心贡献者,后面出书还支持了下。第二次再听见大佬名字的就是别离,去做开源了。
记于 2025 尾
翻开这篇文章感慨良多,文章的人和事对我来说是很大很大的,对这个世界却很小很小。生活不是故事,不会停在最后一页,一些后记
- 腾讯时的 leader 和很多同事后面都去了字节
- 现在和太狼是同事
- 同事中有两位都在 Teambition 工作过
- 解锁了和 Anthony Fu 共事的成就
- 工作是全职写 Rust
- 现在的 BOSS 是 Evan You